新聞 > 網聞 > 正文

圍觀耶倫,就像第一次見到「世界」

耶倫訪華比想像中有意思的多。

在廣州,她去吃了陶陶居,點了一桌子菜。據說,美方專門要求不要包間,也把屏風撤掉,讓耶倫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差不多同一天,我的朋友余少鐳也在廣州用餐,吃得比耶倫還好,而且有包間。

上一次耶倫訪華在北京吃了雲南菜,她還邀請幾位傑出女性一起用餐,後來有一個大合影。那幾位「傑出女性」很是緊張,沒有一個人接受採訪談一下這次飯局。

這次大不一樣了,幾家媒體跟拍,而且陶陶居也通過自己的服務號來一波推送,對企業是很好的宣傳。

網友都聚焦於這位老太太的穿著打扮,她的帆布包估計會走紅。

作為官員,耶倫的經費有限(據說出差每天可以報銷幾百美元),但是她本人其實並不缺錢。她出生在布魯克林,大學是布朗大學,在耶魯讀碩士博士,後來是有名的經濟學家,也出任過一家銀行的高管,當過美聯儲主席。買點奢侈品包包肯定是沒問題的。

人們圍觀耶倫,就像第一次看到美國官員一樣——這種反應,甚至比這次訪問本身更有意思。

不管是在意識還是在生活中,「外國人」對中國人來說重新變得陌生。去年年初,在成都和朋友吃飯遇到一位英國人,他2002年就到成都工作,比我還早三年。他說,疫情前四川和重慶,大概有2800名英國人,而疫情後,這個數字是200多。

三年疫情,當然不止是疾病本身,而是一種疫情時期建立的「新文化」,讓中國和「世界」隔離開來。

這種隔閡是全方位的,不僅是外國人和外資撤離,也包括各種誤解的加深。中國人認為外國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也重新遙遠起來。

有一次吃飯碰到好幾位學者,有華人,也有漢學家。有一位老師說他馬上要到中國去,其他人的反應是瞬間睜大眼睛,然後是一連串形容詞。

作為一種「鏡像」,就和中國媒體看耶倫吃中餐、用筷子一樣:本來是多麼平常的事物,但是卻變得新奇,變得陌生,並且「意義重大」。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中)周四在北京一家雲南菜館用餐,由於一行人坐在餐廳大堂中,微博網民拍下了她用筷子的畫面。(圖取自微博)

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對耶倫訪華的反應,多少有點誇張,但是這種「誇張」的背後,則是某種真正的期望:讓中國重新「回歸」世界。

耶倫在訪華前談到了她這次的工作任務,那些目標都並不容易。但是可能她自己都沒認識到,這訪問本身卻意義非凡。她受到的民間關注,相當於「一個國家元首的破冰之旅」。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張3豐的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08/204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