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夫妻到了老年,「最晚走」的那個人,會活得很卑微

趁還未老去,珍惜身邊陪伴自己多年的另一半。

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夫妻到了晚年,究竟是先走的好,還是晚走的好?

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晚走的好」。在他們看來,晚走,等於壽命再長一點,而壽命再長一點就是福氣。

壽命長,並不代表福氣。生活品質高不高,才涉及到福氣。高質量活到80歲,跟低質量活到100歲,究竟誰更幸福呢?肯定是高質量活到80歲更幸福。

生活的質量高不高,涉及到4個問題。首先,錢財問題;其次,各種保障的問題;第三,跟家人之間的關係的問題;第四,身體健康的問題。

並非所有人都有充足的錢財,並非所有人都有充足的晚年保障,並非所有人都能跟家人處理好關係,並非所有人都能健康活到老。

夫妻到了晚年,最晚走的那個人,其實是最卑微的。

一、最晚走的那個人,會被「孤獨」折磨。

人到晚年有三件套:老窩、老底、老伴。

老窩,滿足了養老的住房需求;老底,滿足了基本生存的物質需求;老伴,滿足了精神世界的陪伴需求。

年輕的時候,可能我們不懂「陪伴」二字的重要性。等到了晚年,身邊只有老伴的時候,我們才會認識到,「陪伴」二字才是最珍貴的。

孩子,難道不會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嗎?有的孩子需要背井離鄉打工,有的孩子需要養活小家庭,有的孩子需要走南闖北,哪有時間、金錢、精力來陪伴父母呢?

隨著老伴離開,僅剩的那一方,基本會感受到極致的孤獨。這種孤獨,將會在短時間內,摧毀一個老人的心理防線。

我們可以發現,無數喪偶的老人,在心態和精神方面,都比較低糜,恍惚而又茫然,沒有了以往的活力,只剩下「靜待老去」的暮氣沉沉。

二、最晚走的那個人,有可能被孩子們「拋棄」。

夫妻倆健在,孩子們都不會有任何出格的舉動。因為夫妻倆的合力,足以制衡一個家庭的局勢,孩子們只能保持「尊重」之心。

隨著某一方離開,僅剩的那一方就容易「獨木難支」。所謂「一根筷子容易折」就是這個道理。

舉個例子。夫妻倆養了3個孩子,而這3個孩子,都跟母親比較親近,跟父親較為疏遠。一旦母親離開,孩子們就有可能忽視,甚至拋棄關係疏遠的父親。

子女拋棄喪偶的老父親/老母親,有這3個原因。

首先,老父親/老母親獨木難支,不具備制衡家庭關係的實力;其次,跟老父親/老母親關係不好;第三,老父親/老母親臥病在床,孩子們沒有金錢、精力去照顧。

最晚走的,未必就是最幸福的。有可能,他還需要經受一輪又一輪的「人間疾苦」以及「人情冷暖」,處境會更糟糕。

三、最晚走的那個人,所面臨的「風險」很大。

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

早年選擇結婚,不僅是為了相互陪伴,還是為了相互「照顧」。一方生病了,另一方可以進行照顧。兩個人抵禦風險的能力,絕對比一個人要強。

還是拿生病舉例子。村口的老陳,近些年需要靠堂哥堂弟來接濟、照顧。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老伴前些年去世了,兩個兒子也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自己了。

以前有病,還有老伴來服侍自己。如今老伴走了,不僅沒有人陪伴,還面臨「無人照顧」的風險。一旦生病,就真的只能在家中等死了。

年輕的時候,可能孩子比伴侶重要;中年的時候,可能家庭比伴侶重要;到了晚年,就是伴侶比孩子、家庭更重要了。

另一半起到的,不僅是相互陪伴的作用,還有相互照顧的作用。僅僅是陪伴和照顧這兩點,就是無數孩子都做不到的。

四、最晚走的那個人,會承受心理上的「煎熬」。

上文說過,無數老人在喪偶之後,要麼精神低糜,要麼比較恍惚,喪失了以往的活力和積極的心態。

造成精神低糜,或者精神恍惚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心理層面的煎熬。僅剩的一方,終究比離開的一方,更受罪。

試想,用久了的生活物品,我們都不捨得丟棄,又何況是陪伴我們多年的老伴呢?

露水夫妻,可能覺得沒啥關係。可對於相處了幾十年的老夫老妻來說,某一方的離開,對於另一方而言,都是「動搖人生希望」的巨大打擊。

比如說動物界的天鵝,在另一半離開後,它們也會在悲苦當中鬱郁而逝。有些「苦」,是沒有經歷過的人,所無法感同身受的。

趁還未老去,珍惜身邊陪伴自己多年的另一半。我們改變不了最後的結果,卻能過好當下,把握當下的溫馨時光。如此而已。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舒山有鹿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27/203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