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學者:一個「改寫中國歷史的人」華國鋒

近年來掀起了一個評價華國鋒功過、還原華國鋒歷史作用的討論熱潮。

38年前的今天,在抓捕「四人幫」、結束了中國文化大革命之後的第二天,華國鋒正式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國務院總理和中央軍委主席。

在「四人幫」的逮捕行動中起了關鍵作用的華國鋒自此成為自1949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一個同時集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於一身的領導人。

但是華國鋒如日中天的政治生涯僅僅持續了4年,在1980年9月到1981年6月間,華國鋒先後辭去了黨、政、軍的最高職務,退出中國的最高權力核心,直到2008年8月20日因病辭世。

在他作為中國最高領導者的短短數年時間中,除了審判「四人幫」和正式結束文革之外,中國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和恢復終止了十年的高考制度,都是在他的領導下實行的。

一些學者和政治家們認為,鄧小平後來在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增強了中國的國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基於華國鋒當年提出的「結束階級鬥爭,把工作重點向經濟建設轉移」的政策方針。

但是與此同時,在華國鋒擔任最高領導期間,他仍然繼承了前任毛澤東的許許多多政策、手法和傳統,比如順延毛澤東「偉大領袖」的尊稱,他在執政期間被稱為「英明領袖」。

華國鋒被後人提及最多的錯誤是他提出的「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也許正是由於這些錯誤,這個提出粉碎「四人幫」動議並主持抓捕行動、因而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人,在今天中國人的記憶中已被淡忘。

但是自2008年華國鋒去世後,近年來掀起了一個評價華國鋒功過、還原華國鋒歷史作用的討論熱潮,許多政界人物和學者為華國鋒的歷史功績被淡化而抱不平。

「改寫中國歷史的人」

最早提出還原華國鋒歷史作用的是上海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韓鋼,他認為,中共官方多年來對華國鋒主政時期的功過「一正四負」的評價不符合事實,華國鋒應該被稱為「真正改寫歷史的人」。

中國最著名的大型政論電視片《河殤》的主筆、曾經被稱為「中國報導文學第一人」的蘇曉康同意韓鋼的說法,他認為,從歷史縱深角度看,華國鋒是被鄧小平改革神話掩蓋的重要歷史人物。

蘇曉康在接受BBC中文網記者的採訪時解釋說,所謂「改寫歷史」,指的就是抓捕和審判「四人幫」,以及粉碎「四人幫」後的結束毛澤東的統治制度,也就是結束文化大革命。

華國鋒在主持抓捕「四人幫」的同時,讓汪東興連夜控制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人民日報社等黨的喉舌機關,然後迅速派遣中央工作組深入「四人幫」的老家上海,控制了上海市委,粉碎了當時上海市委書記馬天水準備發動上海民兵叛亂的計劃。

但是直到今天,中國主流話語還堅稱,抓捕「四人幫」是葉劍英李先念王震等老革命家的功績,而蘇曉康認為,無論提出動議還是聯合各方實施抓捕,都是以華國鋒為主,因為作為毛澤東選中的國家最高領導人,華國鋒當時具有決定是否抓捕「四人幫」的合法的權力。

在蘇曉康看來,華國鋒在「改寫歷史」中的最重要的意義是他順應了歷史潮流,而在中共歷史上,除了華國鋒和趙紫陽,很少有最高領導者能做到這一點,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有過面對重大歷史拐點的時刻,但都沒有作出順應歷史潮流的選擇。

澄清歷史巫魅

華國鋒和鄧小平。

許多學者和政治家認為,對於華國鋒功過的官方評價有許多不真實的地方,除了在粉碎「四人幫」中的作用之外,還有鄧小平與華國鋒的關係,以及中央平反冤假錯案的問題。

由於被普遍認為「沒有突出能力」的華國鋒提出了「兩個凡是」,並且繼承了毛澤東的個人崇拜,華國鋒遭到鄧小平和胡耀邦等「反毛派」力量的強烈批評,認為他犯了極左路線的錯誤。

1980年8月,鄧小平發表了關於解決華國鋒問題和反思毛澤東遺留下的體制遺產的講話,這一講話被稱為「8.18」講話,後來被中共十三大尊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

雖然在政治層面上,鄧小平和華國鋒代表了兩個派別「反毛派」和「凡是派」,但是在個人層面上,無論是鄧小平還是胡績偉、胡耀邦以及其他許多政治老人,都是在華國鋒主政時重新走上的中國政治舞台。

像近年來一些學者指出的一樣,就連鄧小平本人,也是胡耀邦在華國鋒的領導下為他平的反,如果華國鋒一再堅持執行毛澤東的意願,而沒有順應歷史潮流為鄧小平平反,那麼就很可能不會有後來的鄧小平和改革開放的故事。

蘇曉康顯然同意這一觀點,他說,如果沒有華國鋒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結束階級鬥爭、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的方針,也就不會有鄧小平版的經濟改革,所以中國的經濟改革應該是在華國鋒時代開的頭,鄧小平並沒有在華國鋒的基礎上走得更遠。

對於華國鋒的「凡是論」的批評,近來也有學者提出異議。原《新觀察》雜誌副總編鄭仲兵就認為,在毛澤東之後阻止中國再次受到獨裁者統治的唯一的一個人就是華國鋒。

鄭仲兵指的是這個可能性就是鄧小平。他批評1979年中共中央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稱這是鄧小平想搞個人崇拜,想要成為第二個毛澤東,但華國鋒當時的存在阻礙了鄧小平。

只有在推倒了華國鋒之後,鄧小平才能重新集結起在文革中被毛澤東粉碎的中共國家機器和官僚隊伍,才有了後來的六四鎮壓、權貴集團、貧富兩極分化、腐敗成災等等阻止中國向現代民主發展的現實。

性格悲劇和歷史局限

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過渡性人物,華國鋒一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為毛澤東欽點的繼承人,他也一定要繼承很多毛澤東留下的遺產。

但是蘇曉康認為,即便如此,從歷史的縱深角度看,華國鋒對於中國來說,他的歷史功績遠比他的錯誤和局限更大,是一個能真正被稱作「改寫中國歷史的人」,所以不應該像多年來主流話語中那樣否定他。

而作為個人,蘇曉康和許多學者以及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一樣,認為華國鋒是中共領袖裡很罕見的忠厚老實的人,他認為的另一個忠厚老實的是胡耀邦。

蘇曉康說,毛澤東就是因為這一點看上了華國鋒,讓他接班,這是一個梟雄對身後的憂慮,所以要找「老實人」繼承江山。但這是一個悖論,正是這個「老實人」結束了毛澤東的制度。

但是也正是因為華國鋒的「老實」,所以儘管他結束了毛澤東親手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卻不敢徹底否定毛澤東,最終被另一個中共強人鄧小平趕下了歷史舞台,這就是他的性格悲劇。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008/454558.html